科研开发处
 首页 | 部门概况 | 通知公告 | 科技信息 | 学报信息 | 学术委员会信息 | 学风建设 | 政策文件 | 下载中心 
 
 学风建设 
 
  学风建设
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风建设>>正文
 
2012-2014年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中期工作总结
2014年04月23日 佚名   本站原创  审核人:

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
2012-2014年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中期工作总结

 
    根据重庆市教委和教育部《关于开展“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(2012-2014)”中期工作总结的通知》精神,现将学院学风建设总体情况、所开展的工作和成效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、改进的措施和建议报告如下:
    一、学风建设总体情况
    (一)成立了学风建设组织机构
   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》、《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》(教社科〔2009〕3号)精神,学院成立了《关于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》(渝工贸院〔2012〕20号)学风建设领导机构。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院开展学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;指导学风建设队伍建设;指导、协调、检查和督促学风建设工作;指导学风建设的总结、交流、宣传报道工作。以加强对学院学风建设的统筹、指导和协调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    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科研开发处,学生学风建设由学生处、团委负责指导管理。
    (二)建立了学风建设规章制度
   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学风、教风和校风建设的重要条件,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纪律是形成优良风气的基本保证。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,加强惩处行为的权威性和科学性。学院制订了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《学术道德行为管理办法》,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策调研、咨询评估、宣传教育等工作,指导、协调、督促涉嫌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调查和处理。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协调处理学术道德建设的日常事务,具体负责学风建设的组织、协调和督查工作。制订和完善了《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业绩考核奖励办法》、《教学团队建设及管理办法》、《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》、《专业技术人员社会服务奖励办法》等管理制度,编印了《教务管理制度汇编》;制订了《学生管理规定》、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》、《奖学金评定及奖励办法》、《学生先进称号评定及奖励办法》、《学生违纪处分规定》、《学生学籍管理规定》、《学生考勤管理办法》、《学生党员、干部寝室管理办法》等规章制度,使学风、教风和校风建设逐步实现了制度化、标准化、规范化、科学化,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    二、开展的工作和成效
    (一)注重教师学风建设,提升了教师学术道德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
    教风建设包括教师学风、教学风气、学术氛围及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、思想风尚、治学态度等师德师风建设。
    1.构建学习型团队,营造良好的组织载体。两年来,建立了4个应用技术推广中心,其中生物化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列为重庆市级应用技术推广中心;建立了重庆市涪陵区9个创新创业研究团队;建立了6个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团队。
    2.搭建三个平台,营造良好的研究交流环境。一是科研教改平台。修订完善了《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》、《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》、《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》、《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办法》。两年来,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、教学研究,完成自然科学立项研究项目21项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1项,承担各级教改项目17项。
    二是学术交流平台。学院利用《学报》刊物阵地,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方向,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,以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重点,为教学和科研服务,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,弘扬民族优秀科技文化,致力于促进学院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。两年来,广大教师撰写发表学术论文780篇。邀请重庆大学法学博士、齐爱民教授等著名专家作《知识产权法》等学术报告12场,充分展示了大师们的治学态度和风采。举办了第五届、第六届教学能手大赛,对学院的师资队伍及学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。
    三是社会服务平台。建立了《专业技术人员社会服务奖励办法(试行)》、《社会服务工作协调委员会》、《专技人员社会服务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管理办法。各教学系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及管理办法。两年来,广大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,为企业开展技术改造10项;推广技术10项;为企业及相关单位开展咨询服务49项;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项;为企业及相关单位开展技术改造、技术推广、科技咨询及相关社会服务收益197.26万元。
    (二)注重学生学风培养,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效果
    通过辅导员、教研室、课堂、食堂、宿舍等“五大载体”和多种形式的教育、竞赛、检查、评比等相关制度,培养学生做人、作风、职业、饮食和生活等“五项文化”。  
    1.辅导员引导做人文化。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,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,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学生思想工作以辅导员队伍为抓手,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抓苗头、抓倾向、抓规律、抓骨干、抓后进,坚持日常管理抓学习激情、抓生活秩序、抓活动情绪,教育学生待人处事。通过学生会、社团联合会、青年志愿者服务队、宿舍管理委员会、校园广播站等学风“三自教育”组织形式,开展入学教育、学生大会、主题班会、团日活动、标语、展板、宣传栏、宣传橱窗、黑板报、广播站、校园网等多方式、多渠道、多层次、多角度加强学生学风教育的宣传和报道,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,不断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,使学风建设入脑入耳。并将学风建设指标纳入学生考评、辅导员考评、学管工作考评体系,形成上下共同重视的良好局面。
    2.教研室引领作风文化。教研室是教育教学的基层单位,积极开展企业调研与合作,深入分析毕业生工作岗位(群),提炼典型工作任务,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、能力和素质,构建了高教性、职业性、实践性突出的符合高素质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,修改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规范,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。采取多项措施,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,提高教学艺术,推动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;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,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,指导学生学术社团、实践类社团建设和科创活动,培养学生刻苦钻研、勤奋多思的创业思考习惯,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。
    3.课堂强化行业文化。学院制定了专业带头人、骨干教师选拔、管理和考核办法,以及“双师素质”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文件。两年来,学院通过企业挂职、校企合作开发项目、境内外培训等方式,培训“双师素质”教师、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。培养24名专业带头人、52名骨干教师、80名双师素质教师,组织19名重点专业教师国外学习。增聘110名行业企业兼职教师,参与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,引入企业文化进课堂。校企合作共建了《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》、《微生物制药技术》、《建筑施工组织管理》、《化工单元操作技术》等21门优质课程,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,增强了办学活力。
    4.食堂重视饮食文化。食堂是反映学生与教职员工之间的行为举止、服务规范的重要窗口。学院制定了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》等管理办法,要求职工牢固树立服务意识,不断改进菜品质量和服务质量,规范了职工服务行为;要求学生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,创造了互谦互让、文明就餐、和谐就餐的友好环境,形成了相互沟通、相互谅解的饮食文化。
    5.宿舍体现生活文化。宿舍是学生生活风气、文明程度和卫生习惯等的方面的综合反应,也是学生管理和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。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宿舍的文化环境,制定了《学生文明寝室评比办法》等管理办法,让学生宿舍不仅是休息的场所,更是同学们团结融合、促进学习的重要载体。
    通过“五项文化”的综合培养,使学生在价值取向、学习目的、学习态度、学习习惯以及考风考纪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,养成了良好的学习、生活、纪律等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。
    (三)注重师生作风建设,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独特的工贸风格
    取得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。学风建设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水平显著提高,学院建成市级教学团队1个、市级精品课程2门、市级视频公开课1门、市级重点教改课题1项,获市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2项,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等级奖55项,一批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为学院赢得了声誉。
    学生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两年来,学院学生会被重庆市教委评为优秀学生会、重庆市学生工作管理先进集体、重庆市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;先后有59名(次)学生管理工作者获得学院、涪陵区和重庆市先进个人;15人次被评为重庆市先进集体;233人次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;学生在全国职能技能大赛、英语大赛、数学建模大赛“、挑战杯”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、科技大赛和重庆市大学生运动会、“校园之春”活动、学生说学等各级各类中竞赛中获奖241人次;学生蒋娅被评为涪陵区2010年十大杰出青年、熊丹被评为重庆市十佳五四红旗青年志愿者、陈小华、罗意获“全国自强之星提名奖”。学院是涪陵区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,近3年连续评为涪陵区无偿献血先进集体、重庆市大学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。
    学院荣获多项殊荣。学院荣获了“全国平安和谐校园”、“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”、“重庆市文明单位”、“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”、“重庆市平安校园”、“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”、“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教育功勋特色高职院校”等荣誉称号。充分展示了学风建设的强大魅力。
     三  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
    (一)学术团队建设和发展不均衡
    各教学系、专业学术团队组织数量不够。学术团队发展不均衡,部分团队研究实力不足。
    (二)学术引领和学术集合有差距
    主要表现在科研与教研结合度不高,有待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深度融合。
    (三)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不够大
    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力和有社会影响的人物不足,有待加大培养力度。
    四、改进的措施和建议
    (一)发挥学术领导和引领教科研工作的作用
    强化学术标准和学术政策研究,引领学术发展方向;深化学术咨询和学术建议,参与学校管理;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成果评审,维护学术道德。
    (二)注重教学研究和科技研究的有机结合
    教、科研并重,将教研和科研有机集合,在教学研究中要内、外结合,以校内研究为主;科研工作中开展实用技术推广项目,以技术革新、技术改造和现有成果包装改造为主。
    (三)加强教科研专业团队建设,形成有机聚合  
    要组建专业教、科研究团队,不能“单枪匹马、各自为政”;要组建多专业、多学科联合研究团队,合作开展纵向高级别、大项目研究;要组建校地合作、校企合作、产学研结合研究团队,联合开展横向应用技术项目或课题研究,聚合人力、财力和物力资源。
    (四)强化制度建设,做好学术管理大文章  
    高校学术管理组织是依靠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管理的主要载体,是高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学院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水平。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,健全规章制度,规范组织关系,形成畅言、包容的学术民主氛围,克服“民主”就是“少数服从多数”的陋习。要保持委员间的平等关系,发挥全体委员的积极作用,以“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”、求真务实的精神,让学术委员和学术委员会主动发出更多声音,为提高学术水平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和建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
关闭窗口

Copyright 2003-2010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,All Rights Reserved 

学院地址:重庆市蒿枝坝都市工业园(涪陵区涪南路108号) 邮编:408000 联系我们:cqgmywlzx@163.com

党政办:023-72806399(传真) 招生热线:023- 72806301 72806302 72806303 渝ICP备50010201500044号

Baidu
map